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離世

雄性蘇門答臘犀牛 Tam


隨著約 30 歲的雄性蘇門答臘犀牛 Tam 昨日 (27.5) 中午於婆羅洲保育區離世,意味這種瀕臨絕種的巨獸更接近完全絕跡於馬來西亞。
受棲息地被破壞和偷獵活動影響,蘇門答臘犀牛可謂「命懸一線」。國際犀牛基金 (International Rhino Foundation) 估計,全球只剩下 3080 隻蘇門答臘犀牛,集中於印尼蘇門答臘及婆羅洲島。這種犀牛是現存體形最小的犀牛物種,牠們也只唯一一種在前額長有兩隻角的亞洲犀牛,是現存物種中與已絕種披毛犀牛基因上最為接近。   
馬來西亞的野生蘇門答臘犀牛更是極為罕有,研究人員在 2015 年已宣佈牠們已從馬來西亞野外滅絕,因此保育機構及政府一直希望可保護尚在保育區生存的蘇門答臘犀牛。
昨日離世的 Tam 是由保育人員在 2008 年捕獲,並隨之將牠轉送至婆羅洲島保育區。保育區內原本還有雌性的 Iman Puntung,但 Puntung 已不幸在 2017 年離世。當地保育人員自 2011 年起,開始嘗試以人工方式繁殖蘇門答臘犀牛,但成效不彰。
馬來西亞國家旅遊、藝術及文化部部長劉靜芝 (Chrstina Liew) 指,保育區獸醫 Zainal Zahari Zainuddin 的醫療隊伍已在上周為 Tam 提供最適合的舒緩療法,延至昨日離世。初步估計 Tam 是年老至死,但會再作驗屍報告確認死因。
Iman 是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牠在 2017 12 月被診斷受子宮破裂腫瘤困擾,至月底有好轉跡象,但整體身體狀況仍然欠佳。劉靜芝早前曾指出,已為 Tam 儲存基因物質,未來或會嘗試重新繁殖蘇門答臘犀牛。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曾在 2018 年發表報告指自 1970 年已有 4,000 種動物族群因人類活動而減少 60% 。聯合國也在本月初發表報告,指全球有過百萬種生物受人類活動威脅,導致絕種危機。各國政策及保育團體強調,需盡快行動,確保可有效運用現有資源外,增加保育政策。
世界自然基金會馬來西亞分部在 Twitter 寫道:「今天我們對 Tam 永別,我們最後一頭(在馬來西亞)的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我們充滿著悲傷,哀悼失去這種犀牛的離開。隨著 Tam 離開,我們現在只剩下雌性犀牛 Iman 。希望 Tam 的離世可喚起社會的注意,我們需要保護野生生態。」

2019529日,資料取自立場新聞:
別了,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離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