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學要有簡易的內容、好奇的提問、科學性實驗、邏輯性推理、經驗的類推、到戶外觀察、數據的記錄、資料的比較。
除此之外,小學自然教學中還欠缺什麼訓練呢?我覺得尚應該有實驗設計、發表。
但其實,一周三節課的課程訓練,根本無法讓「好奇的提問、邏輯性推理、資料比較」的能力根深蒂固,遑論實驗設計與發表。
根據經驗,只有在額外帶領小組做探索活動時,才有辦法透過長時間的訓練、思考、修正,來達到目標。根據以往經驗,平日除了正課之外,每星期還要額外投入1740分鐘,才有辦法充分教與學。遑論在連假與寒暑假時的積極參與。
既然自然教學有那麼多目標需要達成,而教學時間卻不足的狀況之下。該怎麼做才恰當呢?
一、按照自己的理念:配合著課本進步,自己認為該做什麼、該補充什麼,那就去處理它。但是這樣要額外付出、做不了什麼事、吃力也不討好,受到質疑的地方也最多。
二、按照習作的內容:這樣是最保險的方法,畢竟一翻開習作,就可以有資料可檢視。課程教學資料審閱最單一直接。
回歸到原點,眾多的目標(簡易的內容、好奇的提問、科學性實驗、邏輯性推理、經驗的類推、到戶外觀察、數據的記錄、資料的比較、實驗設計、內容發表)怎麼辦呢?能做的部分就盡量做,不然就要修正修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